袁世凱像洪憲紀元拾圓飛龍幣
1916年袁世凱像中華帝國洪憲紀元飛龍“l.giorgi”簽字版拾圓紀念金幣樣幣一枚,k-1515a/lm-1028,此枚為袁世凱登基而準備鑄發的金幣,俗稱“小飛龍金幣”,意大利籍總雕刻師路易·喬治(luigi giorgi)刻模,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未發行,留存至今已不多見,而帶有雕刻師簽名之試鑄樣幣,迄今僅發現屈指可數的幾枚,公開拍賣鮮有出現;樣幣圖案雕刻極盡精美,人像須發纖毫畢現,肩章五星尖聳,飛龍威武靈動,邊齒及內齒凌厲整飭,品相完好,pcgs sp62,目前為該公司此品種評級紀錄之唯一,價值非凡袁世凱的皇帝夢“洪憲紀元”拾圓金幣實現金本位制是晚清及民初政府幣制改革的目標,發行金幣的構想并未因改朝換代而終止。
民國元年的孫像開國紀念幣雖有金質的,但只能算銀幣金樣而非金幣。民國三年秋,幣制局在草擬幣制整理辦法時,計劃新幣制分為三期,首先是統一主幣,其次是統一輔幣,最后為推行金本位。“洪憲紀元”金幣就是財政部配合袁世凱登基稱帝時,規劃發行的一種金幣。曾任職天津造幣廠的李伯琦在兩篇文章中均提到此事。
《中國金幣考》記載:“洪憲金幣,成于民國四年冬。其時,袁項城改政體之說甚囂。周學熙長財政,令總廠鑄此,紀念新皇。初議雕袁項城正面像,正面雕刻既艱,費時又久,且印花非一次可成,而大典籌備處,期其速成,急于星火。遂取其易者,用五分面像。是幣雖標明拾圓,而周學熙密計,俟袁項城登極,詔下鑄若干萬枚,頒行各省,飭令倍價收買,預計可籌款若干萬元。紀念雖異正幣,若借此斂財,亦失幣制原理矣。旋帝制取消,此幣亦不復鑄,惟進呈大典籌備處二十四枚,都中各要人,分有之,留廠者八枚,各重要職員,得其一。中外好奇博古之士,爭求此幣而不可得,故每枚價值曾漲至五百元。”
《中國紀念幣考》還記載:“民國五年造幣總廠鑄,純金九成,重庫平二錢二分,面袁世凱,軍服露頂及肩,五分面像,面向左,背中一飛龍(龍有兩翼),向左,一爪持定南針,天子當陽意也。一爪持五箭,五族一統意也(帝國國旗,擬即此式)。上中華帝國四字,下洪憲紀元四字,左右拾圓二字,略較小,背邊皆輪齒紋,亦意大利技師路易·喬治雕模,故甚精,時周學煕長財部,令多鑄,擬頒發各省縣,令長官,倍值收藏,人必一枚,且令勸導土紳收買,謂籌款之一助也。先鑄十二枚,進呈大典籌備處,適帝制撤銷,遂停再鑄,嗣京中顯貴,多向總廠索此,乃又鑄百枚,以分應之。”
上述兩則記載略有出入,綜合后推論此“洪憲紀元”拾圓金幣,總數在120-150枚。據上海意大利總領事館參贊羅斯(giuseppe ros)于1917年發表在《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亞洲文會北華分會年刊)的“coi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一文中記述:“洪憲飛龍拾圓金幣在天津造幣總廠試制時,由廠長親自監督,僅制作了極少數呈上,隨后模具即運至北京,廠內甚至連一枚試制樣幣都沒有保留。”此外,“小飛龍金幣”另有存世極少的雕刻師簽字版在上述文內則未提及,也應系雕刻師喬治自行制作,用以留存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