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人們更加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疫情期間從無接觸快速測溫、遠程辦公到機器人無接觸配送,疫情按下了人工智能走向人類生活的加速鍵。話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格物斯坦小坦克認為當下社會應該是人工智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市場化防控和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重要任務,也為人工智能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巨大的人才缺口。據《2020年新基建人才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六大新基建直接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指數大幅上升,至2020年底,新基建相關核心技術人才缺口將達420萬。
后疫情時代將會呈現全新的教育生態,“線下+線上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會讓教育面貌煥然一新。后疫情時代,轟轟烈烈而來的“新基建”國家戰略無疑會成為推動人工智能進課堂的又一助推器。在國家戰略的指導下,多個地方政府已將人工智能列入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有意將人工智能教育下沉到基礎教育,從中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創精神。在這個技術加速的時代,人工智能以何種姿態走進課堂才能高效開啟這一強勁發動機?
全學段教育解決方案 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標桿,對于人工智能的強勁發展態勢,從中小學階段至高等教育,不同學段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建立不同學段的中小學人工智能知識結構體系,包含人工智能課程、師資培訓、活動競賽、空間建設、教育云平臺等內容,加強不同學段學生人工智能學習的內容銜接。
以教育的本質為基礎追根尋源,從教育的角度探尋技術的加持力,用ai的手段促進教育流程再造,提高教育服務的精準化水平,提升教育對象的習得效果,這些領域的研究將促進在線教育行業在教研和科研領域的創新,更好的將ai技術的先進性融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把更多有意義的教研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來,幫助更多孩子接受越來越好的教育。
教育不只是進行知識的教育,應該是點燃孩子們心中火焰的教育、感受美的教育、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造性思維和探究能力的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感情表達、協商溝通的能力。如何解決對二到八歲孩子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創造性思維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有待課題組進一步探究。
線上教育同傳統教育是一種互補的關系。利用人工智能賦能少兒教育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以往線上課程反饋不足的局限性,針對每個孩子量身定制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有助于因材施教。沒有內容就談不上實施,技術是為內容服務。根據不同的課型應該有不同的內容設置,比如閱讀學習策略,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就會,一定是有一個系統的指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現在非常強調思維品質,就像很多英文繪本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是有邏輯、有層次、有故事發展的,這些需要一些內容設計進行輔助。